南开日本研究讲座——“日籍留用人员与鞍山钢铁厂”(平田康治)

   10月17日晚,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历史学高级研究员兼高级讲师平田康治先生应邀访问我院,进行了主题为“日籍留用人员与鞍山钢铁厂”的学术讲座,主持人为我院郭循春老师。

  主讲人平田康治,现担任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历史学高级研究员兼高级讲师。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曾担任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平田老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中国、日本和俄罗斯/苏联,以及全球经济史。

  讲座伊始,郭循春老师首先介绍了平田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履历。讲座中,平田老师以一张鞍钢的日本籍留用人员合影为切入口,介绍了鞍山钢铁公司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有企业、重工业的性质。之后梳理了鞍山钢铁公司从东北解放前的作为鞍山制钢所、昭和制钢所的发展情况,指出当时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契机,满铁的日本籍研究人员受到启发,也为伪满洲国设定了经济计划,例如《1937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当时的昭和制钢所主要使用德国技术,其性质并非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是有伪满政府以及关东军控制,此时的鞍钢占了中国重工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生产占比十分之高。1945年日本头像之后,苏联出兵占领东北,运输了很大部分的工业设备回到苏联。

苏联撤兵后,国民政府控制东北时期,来自大后方的中国人员进入了东北,但同时国民政府也留用了日本籍技术人员和科学家(遭到了美国反对),也是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开展了工业合并,将东北的293家工业企业合并为了20家国有企业,同时正式赋予了鞍钢“鞍山钢铁公司”这一名称。

  1948年东北解放,作为第一个由我党控制的工业化地区,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中度在全国居于首位,同时我党就在东北引进了苏联式的经济计划。一年后,新中国建立,众多在东北有工作经验的干部离开东北,向全国推广了东北经验,其中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7名委员中7名都在东北有工作经验。说回鞍钢,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继续组织生产,我党留用了104名日本技术人员、30名国民党技术人员、6名国民党管理人员。当时的东北有大约2500名日本技术人员和4800名日本熟练工人在东北继续工作,这些留用人员虽获得留用,但是对共产党人仍有敌对态度,对于这些留用人员,我党将国民党的专家纳入了新的政治体制,对日籍人员则给予了物质的优待,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政治上的隔离,将其集中安置居住处,设立了专门的日本人学校教育日本籍工作人员子女。当时的中国籍和日本籍工作人员均在工作中抱有民族主义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好的促进了两方人员的工作竞争,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东亚的冷战开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因此我党便同意了遣返被留用的日本工作人员,有两名日本工作人员留在了鞍钢。

  我国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苏联和中国的合作,大量苏联专家来到中国,特别是来到了鞍钢,中国也派出了众多实习生前往苏联国有企业,,其中也包括鞍钢的工作人员、干部前往学习技术,之后回到鞍钢。当时的鞍钢成为了吸收苏联技术、生产模式的重要基地。在这一时期,东北获得的工业投资极其受到重视,发展迅速。

  最后,平田老师得出结论,日本和国民党遗产,在多方面影响了计划经济时期早起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很好的利用了日本头像后留下的格局以及生产设施。在考虑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跨越时间段来理解,不可以孤立看待。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发展,两者的发展在地域上也并非孤立存在,技术和知识的全球流动因为各种因素跨越了政治边界。

讲座结束后,日本研究院刘轩老师结合了自身经验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平田老师的研究结论。认为工业生产模式在后世得到了或多或少的继承,并反思了目前东北的发展模式。历史学院贺江枫老师也称赞了平田老师的选题角度,肯定了其具有连续性的思考角度和研究范式,反思了目前学界研究的不足之处。日本研究员邹灿老师也发表了自身的感受,肯定了中国作为后发工业国,梳理其发展路径并且和先发工业国进行对比,更能体现其特点,并且也肯定了其具有连续性的研究视角。

  平田老师的讲座开拓了日本研究院各位同学的国际视野,使各位同学对于东北地区鞍山钢铁厂的历史沿革、作用、意义有了更加深化的认识,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以及思考能力,本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